房企开启土地“扫货”模式 多家房企拿地金额超百亿 - 星空电竞集团



    星空电竞




      房企开启土地“扫货”模式 多家房企拿地金额超百亿

      发布日期:2017-05-12 浏览次数:1401

       调控层层加码,楼市逐步降温。但在一级土地市场,品牌房企却开启了攻城略地的扫货模式 。多家机构数据显示,在刚刚过去的4月,保利、龙湖等多家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,其中,碧桂园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 ,中海也已连续2个月拿地过百亿。

        多家房企月拿地金额超百亿

        4月,房企拿地热度掀起了今年以来的小高潮 。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,4月 ,保利、龙湖 、中海、首开、碧桂园、万科等品牌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 ,其中,碧桂园甚至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。

        “集团今年的拿地金额目标是1500亿元,接下来仍然是有适合的地就拿,碧桂园有句话,哪里有市场,哪里就有碧桂园。”碧桂园集团一名负责人表示,和之前相比 ,碧桂园还会专注拿适合做产城融合、科技小镇的地块。

 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,素来以谨慎闻名 ,采用不拿地王、保证利润为主要策略的远洋集团,4月斥150亿元巨资于招拍挂市场拿下武汉2宗地块,建面共计170.97万平米,荣登4月拿地金额榜单TOP20榜首,成交建面在榜单亦处第2位,仅次于碧桂园。这是远洋集团近5年来于招拍挂市场的最大手笔。

        调控期是逆市布局的好时机,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,调控已进入深水区,楼市周期性下滑开始显现 ,在这种状态下土地价格会越来越理性,很多房企在这个阶段都会选择加速拿地 。如远洋在武汉拿下的两幅相邻地块,楼面价均不足10000元/平米。

       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显示,前4月从拿地金额来看,碧桂园和保利继续稳居前两位 ,首开、远洋晋级TOP10。另据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 ,今年前4月 ,拿地超过百亿的房企合计18家。

        “保守者”画风突变

        近几年略显保守的几家房企,从去年底开始画风突变 ,加快拿地进度,典型如龙湖、远洋、中海。龙湖将2017年的目标定在1100亿 ,一改往日的谨慎 ,强调规模增长,其今年预计用400至500亿资金拿地 。

        “龙湖原先也并非完全不注重规模,只是在上一轮规模增长之后 ,吴亚军看到了比如管理层、项目盈利等问题,近两年开始内部调整,解决完后,龙湖再度开始新一轮增长。”优淘城总裁薛建雄说 。

        此外 ,一些央企、国企也开始加速介入土地市场,远洋和中海最为明显。“不要忘了,远洋、中海都是曾经的地王创造者 ,远洋地王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套 。”薛建雄说。中海地产宣布2017年要花1000亿元拿地,第一季度已通过招拍挂获取了15宗土地,而2016年全年仅新增18宗土地。

        5月8日 ,颜建国获任为主席并继续担任公司行政总裁 。这意味着中海正式开启了颜建国时代,无论是中海拿地的千亿预算,还是3000亿元销售额 ,都史无前例地充满动力。

        曾经的万科与中海,位列中国房企数一数二的位置,中海更有利润王的美誉 。但近几年,因人事内耗等问题,步履蹒跚 ,万科 、恒大、碧桂园也将中海远远甩开。

        抢地是规模化冲动

        “到目前为止销售业绩很好,大家很有干劲 ,和打了鸡血似的 。”对于目前房企仍如此积极抢地的原因 ,某大型房企人士如是告诉记者 。

        有业内人士惊呼“今年一季度是房企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一个春天” 。薛建雄认为 ,今年碧桂园、万科 、恒大等一线房企业绩飘红,碧桂园的销售额更是已经攀升到“两千亿”量级,自然要大举拿地。

       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,归根结底还是钱多 ,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非常安全 ,而且是空前安全。整体看,信贷虽然在逐渐收紧,但收紧后的数据只是逐渐回归2016年历史最宽松之前的常态 ,只是逐渐稳健,而不是趋紧。

        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,利润率的下滑成为残酷的现实,但是房企的规模化赛道不会关闭 ,竞争仍在持续 ,充足的土地储备是企业扩张的保证 ,“多拿地 、拿好地”成为房企规模化竞争的关键所在。

        阳光城总裁张海民就曾表示 ,现在的土地储备排名就是五年后的房地产公司排名。刚刚辞任中海执行董事兼主席肖肖此前也表示,“星空电竞历来追求利润为先 ,不为规模而做大规模,但是没有规模支撑,保持利润增长和领先也是不可能的。”

        房企仍未看淡土地市场

        尽管房企看好土地市场,但在大举拿地之下,房企将不得不面对拿地成本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。如中海地产 ,第一季度营收274.2亿港元 ,溢利78亿港元 ,对应毛利率28.4% ;综合借贷水平也上升至13.3% 。

        瑞信近日宣布,调低中海评级及目标价 ,主要原因就是其首季度毛利率只有28.4%,属于低水平 。

        明源地产一名分析师指出,调控现在已经开始显示威力 。尤其是项目主要在一二线城市 ,且产品以改善型、高端为主的房企 ,因预售证审批受阻,受到的影响更大。

        此外,自去年楼市调控至今,全国已有超过55个城市祭出各类调控政策,加入调控的城市阵容有增无减 ,北京、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楼市全面降温。

        上述明源地产分析师还表示,过去几次调控,房价的周期大约为两年,房价调整的周期是七八个月 ,但此次不同,还有加严的趋势  。往后的销售数据比4月份还坏将是大概率事件。

        尽管市场对楼市预期降低,房企也在抓紧抢收。大型房企依旧未看淡土地市场 ,如碧桂园 、中海等房企千亿元拿地目标未变,“现在销售业绩好,符合预期,但集团也没说会提高拿地金额 ,星空电竞还是按着既定的1500亿拿地额走,自己和自己比 。”上述碧桂园负责人说。

       调控层层加码 ,楼市逐步降温 。但在一级土地市场,品牌房企却开启了攻城略地的扫货模式。多家机构数据显示,在刚刚过去的4月,保利、龙湖等多家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,其中,碧桂园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 ,中海也已连续2个月拿地过百亿。

        多家房企月拿地金额超百亿

        4月 ,房企拿地热度掀起了今年以来的小高潮。同策咨询研究部数据显示,4月,保利 、龙湖、中海、首开、碧桂园、万科等品牌房企拿地金额均在100亿元以上,其中,碧桂园甚至已连续5个月拿地金额过百亿 。

        “集团今年的拿地金额目标是1500亿元 ,接下来仍然是有适合的地就拿,碧桂园有句话,哪里有市场 ,哪里就有碧桂园。”碧桂园集团一名负责人表示 ,和之前相比 ,碧桂园还会专注拿适合做产城融合、科技小镇的地块 。

 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 ,素来以谨慎闻名,采用不拿地王、保证利润为主要策略的远洋集团 ,4月斥150亿元巨资于招拍挂市场拿下武汉2宗地块 ,建面共计170.97万平米,荣登4月拿地金额榜单TOP20榜首,成交建面在榜单亦处第2位,仅次于碧桂园。这是远洋集团近5年来于招拍挂市场的最大手笔 。

        调控期是逆市布局的好时机 ,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,调控已进入深水区,楼市周期性下滑开始显现,在这种状态下土地价格会越来越理性 ,很多房企在这个阶段都会选择加速拿地 。如远洋在武汉拿下的两幅相邻地块,楼面价均不足10000元/平米。

       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显示 ,前4月从拿地金额来看,碧桂园和保利继续稳居前两位,首开、远洋晋级TOP10。另据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 ,今年前4月 ,拿地超过百亿的房企合计18家 。

        “保守者”画风突变

        近几年略显保守的几家房企 ,从去年底开始画风突变,加快拿地进度  ,典型如龙湖、远洋、中海。龙湖将2017年的目标定在1100亿 ,一改往日的谨慎,强调规模增长 ,其今年预计用400至500亿资金拿地。

        “龙湖原先也并非完全不注重规模,只是在上一轮规模增长之后 ,吴亚军看到了比如管理层、项目盈利等问题 ,近两年开始内部调整,解决完后,龙湖再度开始新一轮增长。”优淘城总裁薛建雄说 。

        此外,一些央企 、国企也开始加速介入土地市场,远洋和中海最为明显 。“不要忘了,远洋、中海都是曾经的地王创造者,远洋地王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套。”薛建雄说。中海地产宣布2017年要花1000亿元拿地 ,第一季度已通过招拍挂获取了15宗土地,而2016年全年仅新增18宗土地 。

        5月8日 ,颜建国获任为主席并继续担任公司行政总裁。这意味着中海正式开启了颜建国时代 ,无论是中海拿地的千亿预算,还是3000亿元销售额,都史无前例地充满动力。

        曾经的万科与中海,位列中国房企数一数二的位置,中海更有利润王的美誉 。但近几年,因人事内耗等问题 ,步履蹒跚 ,万科、恒大 、碧桂园也将中海远远甩开。

        抢地是规模化冲动

        “到目前为止销售业绩很好,大家很有干劲 ,和打了鸡血似的。”对于目前房企仍如此积极抢地的原因,某大型房企人士如是告诉记者。

        有业内人士惊呼“今年一季度是房企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一个春天”。薛建雄认为 ,今年碧桂园 、万科、恒大等一线房企业绩飘红 ,碧桂园的销售额更是已经攀升到“两千亿”量级,自然要大举拿地。

       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,归根结底还是钱多,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非常安全 ,而且是空前安全。整体看,信贷虽然在逐渐收紧,但收紧后的数据只是逐渐回归2016年历史最宽松之前的常态 ,只是逐渐稳健,而不是趋紧。

        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,利润率的下滑成为残酷的现实,但是房企的规模化赛道不会关闭 ,竞争仍在持续,充足的土地储备是企业扩张的保证 ,“多拿地、拿好地”成为房企规模化竞争的关键所在。

        阳光城总裁张海民就曾表示 ,现在的土地储备排名就是五年后的房地产公司排名。刚刚辞任中海执行董事兼主席肖肖此前也表示,“星空电竞历来追求利润为先,不为规模而做大规模 ,但是没有规模支撑,保持利润增长和领先也是不可能的。”

        房企仍未看淡土地市场

        尽管房企看好土地市场,但在大举拿地之下 ,房企将不得不面对拿地成本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如中海地产,第一季度营收274.2亿港元 ,溢利78亿港元,对应毛利率28.4%;综合借贷水平也上升至13.3%。

        瑞信近日宣布,调低中海评级及目标价 ,主要原因就是其首季度毛利率只有28.4% ,属于低水平。

        明源地产一名分析师指出,调控现在已经开始显示威力。尤其是项目主要在一二线城市,且产品以改善型、高端为主的房企,因预售证审批受阻,受到的影响更大。

        此外,自去年楼市调控至今 ,全国已有超过55个城市祭出各类调控政策,加入调控的城市阵容有增无减,北京、上海等一二线城市楼市全面降温。

        上述明源地产分析师还表示,过去几次调控 ,房价的周期大约为两年,房价调整的周期是七八个月 ,但此次不同 ,还有加严的趋势。往后的销售数据比4月份还坏将是大概率事件 。

        尽管市场对楼市预期降低,房企也在抓紧抢收。大型房企依旧未看淡土地市场,如碧桂园 、中海等房企千亿元拿地目标未变,“现在销售业绩好,符合预期,但集团也没说会提高拿地金额 ,星空电竞还是按着既定的1500亿拿地额走 ,自己和自己比。”上述碧桂园负责人说。




        XML地图